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分子药理学:临床前与临床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作者: Stefano Thellung, Roberto E. Favoni, Roberto Würth, Mario Nizzari, Alessandra Pattarozzi, Antonio Daga, Tullio Florio and Federica Barbieri

卷 17, 期 7, 2016

页: [824 - 849] 页: 26

弟呕挨: 10.2174/1389450116666150804110714

价格: $65

摘要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最致命的和最有异质性的肿瘤,对多模式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十分难以治疗。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将酪氨酸激酶,血管生成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视为靶向来探索药物疗效,并没有完成预期的临床效果。因此,新的分子靶点应该从独特的生物学和MPM细胞最相关的通路有一定的发现。肿瘤干细胞(CSCs)是恶性前兆的一个子集,负责启动,发展,抗细胞毒性药物,复发以及肿瘤细胞的转移性扩散。肿瘤干细胞是MPM发展中可能的驱动因素,有助于其临床和生物异质性。因此,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代表了针对抵消MPM的侵略不可逆转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的临床前模型可以用来确定能够针对CSC的可行性的新的细胞内信号通路抑制剂。新的药物靶点在往往直接由石棉引起的恶性转化的间皮细胞中被确认为关键因素。这些包括有丝分裂和抗凋亡的信号,也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路激活控制细胞可塑性。两信号通路影响原癌基因和转录因子的表达途径,或遗传和表观遗传的改变如细胞周期基因突变和肿瘤抑制基因的沉默,都代表了有前途的特异性指标。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MPM细胞生物学知识,潜在的目标是集中于药理研究测试,并突出结果以及临床转换的挑战。

关键词: 抗癌药物;肿瘤干细胞;恶性胸膜间皮瘤;分子分析;信号转导通路;靶向治疗;转化研究。

« Previous
图形摘要


Rights & Permissions Print Cite
© 2025 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 | Privacy Policy